婚姻心理咨询案例
个案基本情况:
求助者:女 32岁 硕士研究生毕业 现在一家合资公司任部门经理来自www.bdsh5.com。
主要问题:夫妻矛盾冲突。五年前结婚,婚后两年后怀孕,现有一个两岁的儿子。从生孩子后,感觉丈夫对自己漠不关心,不分担家务,甚至经常半夜才回家,两人经常为此发生争吵。有几次丈夫提出离婚,但她很爱面子,怕人笑话,更考虑孩子的养育和住房等问题,始终犹豫不能做出决定。因而近两年来,她一直处于矛盾、冲突、抑郁以及怨恨丈夫的情绪状态中。
咨询师在详细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问题和背景情况后,决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疏导。
辅导片断之一:
邓老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这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难道还有比这样的状况更糟糕的事吗?
邓老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们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邓老师: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玩,你把孩子非常喜欢也是非常漂亮的一只风筝放在草地边的长椅上。这时走过来一个人,一屁股坐到长椅上,结果把你孩子的风筝压破了,你的孩子大哭起来。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求助者:我一定会非常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破坏别人的东西?
邓老师:是的,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很气愤。但是,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样想?
求助者:哦原来他是个盲人,他根本看不见我们放在那的风筝,他一定是不小心才弄坏了我们的东西b~d~s~h~5~c~o~m。
邓老师:现在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从心底下开始同情他了。
邓老师:你看,面对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产生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前后不同了。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我的一些看法在起作用。
邓老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有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在夫妻之间是常见的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长时间陷在情绪困扰中,为什么会这样呢?
求助者: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我还不知道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邓老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
【邓老师解析】
这段婚姻家庭辅导采用的是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师选择使用这一疗法切合求助者的年龄、文化水平和她求助问题的实际需要。 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咨询师在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但他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和宣讲,而是通过举例来使求助者接受这一理论oFsv。在求助者稍有领悟之后,咨询师马上结合她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她的问题别人也会遇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出与她相同的反应。
这样,咨询师就把ABC理论和求助者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并引导求助者根据这一理论来思考自己的问题。虽然在这段辅导里,咨询师还没有指出求助者的某个具体的不合理信念,但他已经为下一步的辅导协助求助者寻找自身不合理信念并加以辩论,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辅导片断二:
邓老师:现在我们来具体谈一谈你和你丈夫的关系,好吗?
求助者:我对他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使他高兴,总之我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他呢?他对我总是不耐烦,甚至不理我,真是伤透了我的心。
邓老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爱你,像你爱他一样爱你?
求助者:对,他必须,他应该这样做。
邓老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呢?
求助者:因为他是我丈夫,我应该得到回报。
邓老师:为什么因为他是你丈夫,他就必须爱你?
求助者:这你好像在为他辩护。难道他那样对我就有理吗?
邓老师:这不是为谁辩护,也不是有理没理的问题。你可以希望他爱你,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希望,但是你无法要求他必须爱你,因为这太难做到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看,问题恰恰在这里,因为你有了这种必须的要求,而它又难以实现,所以你才像现在这样。
求助者:是的,如果我没有这种要求,也许我不会像现在这样本 地 生 活 网。但是,我还是难以放弃。
邓老师: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想法。其实,每个人的感情都可能会变,你固然可以要
求自己从一而终,但你无法保证别人也像你一样能做到一成不变。
求助者:的确是无法保证。感情这东西真是变幻莫测。
邓老师:我们再假设一种情境,有一个男人爱上了你,对你非常好,但你却不爱他这非常有可能发生,对不对?
求助者:是的,实际上我在读研究生时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
邓老师: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也像他爱你那样去爱他?
求助者:没有,我最终离开了他。
邓老师:为什么呢?
求助者:因为因为没有什么理由让我必须爱他。我无法做到这一点。
邓老师:你看,这件事与你和你丈夫的问题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我们都无法做到别人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就无权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自己做到什么。
求助者:(沉默)
邓老师:有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就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你刚才对你丈夫的那种观念符合这个原则吗?
求助者:好像不是一回事。
邓老师:其实你把这个规则用反了,我们将这类想法称为“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该如何对待我”,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合理信念,是一种**化的要求,因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本+地+生+活+网。如果总是抱有这样的期盼,你就会越想越生气。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确实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邓老师:看,你的不合理观念又来了,刚才那个是对别人,现在这个却是对你自己的。谁说你不该有这样的想法?类似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们要学会把要求自己或别人“必须”“应该”做到的事情,换成“希望”或“想要”。这样,当我们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就会仅仅是一种失望,而不是过分强烈地怨恨自己或他人
【邓老师解析】
通过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咨询师是如何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我对别人怎样,别人也必须对我怎样”进行辩论的。
咨询师不仅通过各种质疑性的提问,也通过列举假想的情境来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一观念的不合理性,并引导她对自己的问题加以主动的思考。可以看出,咨询师在使求助者放弃这一不合理观念的同时,也在教会她如何用新的、合理的观念来替代。也就是说,咨询师不仅是一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正确信息的提供者。
该例中,求助者的情况很值得同情,但咨询师并没有因此而站到求助者的立场,回避与她的辩论。虽然求助者指出:“你好像在替他辩护”,但咨询师并没有放弃自己辩论者的角色。可以看出,咨询师并没有表现出对求助者过多的同理,也没有鼓励求助者宣泄自己的情绪。他一直处于现实、客观的位置,着重帮助求助者澄清“希望”“想要”与“应该”“必须”的混淆,引导求助者从新的、理性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她的问题hVR。这正是合理情绪疗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沈阳祥宁心理咨询中心 编辑部